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人物风采

【中国教育报】建筑工地上的女教授——记北京建筑大学教授季节

 
[人物简介]季节,北京建筑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教授,同济大学博士,2009-2010年美国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访问学者。北京特色教育资源库子课题“北京道路”负责人。近年来主持完成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12项,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5项,获其他科学技术奖励4项。
凌晨三四点钟的建筑工地上,尘土飞扬处有一位女教授,带着她的团队,或进行材料检测,或指导施工。对于季节来说,十几年来,这些工地就是她的“舞台”。
这位女教授名叫季节,是北京建筑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的教授。戴着安全帽,在工地上检测建筑材料、指导施工、浇灌沥青,对于季节来说,这不是一份苦差事,而是她十分热爱的事业。
常年身处工地的“一线”教授
说到在建筑工地的工作状态,季节说:“基本就是前场和后场两边跑。”既要在道路施工前场指导施工,又要在后场负责材料的检测。所以,在尘土飞扬的工地上,顶着烈日,一个戴着安全帽穿梭在施工前后场的瘦弱身影,就是季节的工作常态。这样的工作场景,很难与大学女教授联系在一起。在这十几年里,这个身影已经出现在河南、河北、内蒙古等大大小小的几十个工地现场。
道路与桥梁工程的最佳施工季节为410月份,这也是季节和她的学生们“进工地”的时间。尤其在炎热的夏季,七八月份是最难熬的。工地的吃住条件比较差,作为女性,洗澡成为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工地条件比较艰苦,真的比较差。”当不太善言辞的季节这样描述建筑工地的工作条件时,一个突出强调的“真的”,让我们相信这种艰苦可能超出我们的想象。
夏天里一般工地上的施工都比较早,凌晨三四点开工。为配合工程的施工时间,季节每次进工地也是和工人们吃住在一起,早晨三四点起床,一直工作到下午。
把讲台搬到工地的实践教学
除了在工地指导施工,季节每年还要指导学生在工地的实践活动。为了联系和安排实习工地,季节穿梭在每个可能接收学生的生产工地中,与各工地的项目经理沟通,说服工地解决和安排学生工地实践。
通常,北京地区道路与桥梁的施工为了避免白天交通压力均安排在深夜进行。为了保证自己的学生不错过每一个施工环节,提高实习效果,季节教授常常以身作则,与学生一起坚守在工地现场,跟进施工现场的实际进度,从深夜一直工作到凌晨。
 “出于安全考虑,一般我的学生去工地,我都会跟着一块去的,这个是肯定的,单独把他们放在那儿,还真是有点不放心。”在工地上,季节悉心地指导学生实习,也会告诉他们要热爱这项工作,“不要走过场”是季节常对她的学生强调的。
季节对自己严格要求,决不允许自己有一点偷懒的时候,工地条件再差,也不会给自己“开小灶”,因为她知道,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在无形中影响到自己的学生。
从教十几年,季节已经带出了4届学生。如今,她培养的学生分布在北京市乃至全国的道路桥梁建设领域的设计、施工和监理等诸多岗位,并逐渐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其中,2000届毕业生司晓炜被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评为“优秀项目经理”,并获“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师”称号。
服务国家需求的前沿科研
翻看季节主持的项目和发表的论文,有这样一个关键词十分显眼——沥青。沥青作为道路工程用料,每隔510年就要翻修一次,因此会产生大量的废旧沥青混合料。这些堆积如山的废旧沥青混合料能不能重新利用?
季节带领她的团队研究出一种新兴的低碳技术——温拌再生沥青技术。这项技术,不仅实现了废旧沥青混合料的“重回青春”循环利用,而且还可以极大限度地限制对环境的破坏作用,降低生产和施工温度,降低废气排放,保护环境。
为了开发新产品,季节及其科研团队牺牲节假日和周末休息时间,在实验室和工地上,经历了无数次的实验失败,终于取得了成功,研发出了国产化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产品RH系列温拌改性剂,打破了国外产品垄断我国市场的局面。
在季节的眼里,沥青和她有着一层“特殊”的关系。“对我来说,我们之间可能是一种依赖的关系。它毕竟是我的研究对象,常人一般不爱研究它,因为它有气味,有毒。”而即便知道它是有毒性的,季节仍然对它没有恐惧,更多地是对这个专业的热爱。
从建筑工地走出来,季节还是一个12岁孩子的妈妈。每一次进工地就是二十几天,自己的先生常年在外地工作,尤其在孩子小的时候,季节只能舍小家、顾大家,把孩子托付给家里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