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人物风采

【中国建设教育】尽职尽责为人师 匠心独妙做学问——记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建筑大学文法学院教授秦红岭

 
选择和确立人生目标并不难,难的是真正付诸行动,只有付诸行动的目标才是有价值的。在今年北京建筑大学的新生开学典礼上,刚刚获得“全国优秀教师”称号的秦红岭教授,以自己二十多年教书治学的真切感受,寄语刚刚踏入大学校门的同学们,希望大家在大学的四年中坚持诵读经典,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认真确立目标,并马上付诸行动;注重身心和谐,乐于助人,做一名健康阳光的建大人。
在北京建筑大学工作了23年的秦红岭教授,对自己也一直都是这样要求的——做教师,尽职尽责,努力做一名对得起自己良心的好教师;做科研,匠心独运,将学术研究的主要方向定位在既能结合自己所学的伦理学专业,又能体现建筑类高校学科特色的新兴交叉学科-----建筑伦理学方向;做公益,深入地关注社会、敢言善言,积极关注民生疾苦、反映群众呼声。
 
认真治学,做对得起自己良心的好教师
 
每当被问到“您教什么课程?”时,秦老师总是会觉得不太好回答,她说,“这要看从哪一方面来讲。我担任了本科生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任务,另外还在法律系开婚姻家庭法、在社会工作系开应用伦理学、为设计学专业设计伦理与美学理论方向的研究生讲授三门专业课程,同时还给经管学院MBA班讲授企业社会责任这门课。”
六门课程跨五个学科,多的时候一个星期有将近20个课时的工作量。
 “这样上课您一定很累吧?”
“有那么多的人把宝贵的时间交给你,听你讲课,任凭你把知识灌输给他们。每次想到这些,我都觉得这是很件珍贵的事情。”对于教师这个职业,秦老师的言语中有的只有喜爱和珍惜,完全找不到疲惫和辛苦的感觉。
在访谈中,秦老师说的最多的就是,“教师是个良心活”、“讲课是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作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负责人,秦老师带头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探索实践教学新方法,编写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学生手册》。每次上课前,她都会认真备课,有的课程虽然都讲过很多遍了,但在每次开始新的教学任务时,她都会精心备课,阅读大量的最新文本和视听资料,用来调整教学讲义,并且尝试探索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的不同教学方法。
多年来,秦老师一直把自己当做与学生共同学习的“成长者”和“分享者”,所以在学生眼里,秦老师没有一点架子,一直都是个年轻的、直率地、充满活力的老师。张夕洋说,“秦老师不仅在学业上给了我许多建议,有的时候还会很虚心地问我一些问题,这让我觉得跟她交流起来就像朋友一样贴心。”
在教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过程中,秦老师号召学生参加一项志愿服务;看一本修身养性的经典好书并撰写读书报告;旁听一次法院庭审或开展一次公民法律意识调查;参加一次德育主题报告会,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提升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法律修养,做一名守道德、懂法律的大学生。
正是凭着这份爱和责任感,二十多年来,她一直在讲台上躬耕不辍,送走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的同时,自己也常学常新,把课程讲得越来越精彩,受到了同学们的喜爱。2006年秦老师获选北京市属市管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2007年获2002-2007年度北京高校优秀德育研究成果一等奖以及第五次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优秀论文奖, 2008年获北京高校第二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2013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2014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此外,秦红岭老师还紧密结合北京建筑大学的学科优势,积极建设适合高校教学选用的社会影响力大、受众面广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通过精心选题和设计课程,建设了《建筑与伦理》视频公开课,该课程结合网络课堂教学手段,以图片、影视等形式,生动直观地展示建筑与伦理这一充满跨界魅力的原创课程。目前该课程已上线教育部“爱课程”网和网易公开课,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创新科研,做建筑伦理领域的别样教授
 
建筑学和伦理学,在这两个看似“互不搭界”的学科之间,一向喜欢创新、崇尚个性的秦教授竟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科研之路,并且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在一般人看来,城市规划是一门纯技术性的学问。而在秦红岭眼中,城市规划不单单是由规划师设计的合乎逻辑的科学结构,而是一个充满价值判断甚至具有浓厚政治色彩的复杂的社会实践过程。
在别人眼中,城市就是城市,建筑就是建筑。而在秦红岭眼中,城市有伦理,建筑有性别,不同的人在城市中演绎着不同的故事,从不同的角度就会看到建筑所蕴含的不同含义。
她,就是那个用女性眼光审视建筑,用人文精神体贴和关怀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的“别样教授”。
“要打造有道德的城市!”秦教授的呼声既响亮又坚定,“也就是规划建设有道德的城市。所谓有道德,就是真正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秦教授以她特有的女性视角,从学术的角度为城市规划理论打开了另一扇门。
20103月,秦教授参加“首都女教授论北京世界城市建设”论坛时,提出应从世界城市的高度思考北京宜居城市建设,从功能、伦理和审美的角度,建设安全健康、便捷舒适的城市,从关怀首都800多万名女性的角度,注重公共空间的性别关怀,如女性公共厕所的数量、地下通道的不安全因素。2011118,《光明日报》以“学者:城市规划要关心女性需求”为题,刊登了她的建议,即将性别意识纳入城市规划决策的主流,在城市规划公众参与层面注重吸收女性对城市规划的想法和建议,保证女性获得平等的城市规划参与权,使城市规划在更深层次上关注两性生存状况的改善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近年来,秦教授一直在建筑伦理、城市规划伦理、空间环境美学、建筑与城市文化等研究领域里辛勤耕耘。出版了个人专著、编著和译著多部,主持完成两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并于2012年成功申请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建筑伦理的体系建构与实践研究》。在《伦理学研究》《城市问题》《城市规划》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80篇。
其中《建筑的伦理意蕴---建筑伦理学引论》是国内第一本研究建筑伦理问题的学术著作,产生了较大影响,成为国内建筑伦理学的开山之作。《城市规划:一种伦理学批判》作为我国第一本尝试用伦理学的观点,系统探讨城市规划中伦理问题和价值问题的著作,从城市的人文本质,规划中的伦理意旨等多视角,对现代城市规划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极有见地的伦理学批判,揭示了城市之善,在其美好。
同时,作为北京市教委人才强教计划“建筑伦理学学术创新团队”带头人,秦教授通过三年的团队建设,带动了我校建筑伦理、城市文化方面科研整体水平的提高,形成了富有自身特色和开创性的研究方向,不仅在北京市属市管高等学校同行中,而且在全国高校同行中,建筑伦理研究都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团队成功主办了五次建筑伦理与城市文化方面的研讨会,编辑出版了《建筑伦理与城市文化》第一辑、第二辑、第三辑,共发表国内外学者论文68篇,取得了广泛的学术影响。
 
热心公益,做关心民生问题的人大代表
 
在从事教学和科研的过程中,秦教授以她一贯的社会责任感和对民生问题的关注,从事学校的各项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工作,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秦红岭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担任了北京建筑大学第六届、第七届教代会副主席、工会女工委员会主任和女教授协会会长。同时,她还积极参加民盟市委妇女委员会组织的“女教授进社区”公益活动,近三年来到石景山苹果园街道、海淀马连洼街道和昌平妇联进行婚姻家庭继承法方面的宣讲活动,受到社区群众的欢迎。
2012年底,秦红岭当选北京市第十四届人大代表。她把这份职责当成是人民赋予自己的神圣使命,因此非常珍惜代表资格,谨记代表使命,在做好单位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参政议政。
今年年初,秦教授在《新京报》“北京燕郊乘客挤公交爬窗上车”报道,就考虑是否应该在北京国贸到河北燕郊之间多增设一些公交车次?或者增加一些价格适中、开行时间灵活的定制公交?今年的人代会上,作为朝阳团人大代表秦红岭教授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秦红岭说,两会上,交通委、城管等多个部门曾经提及大望桥附近黑车屡禁不绝,其实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需求旺盛。“家住燕郊的大多数是外地来京寻梦的年轻人,晚上10点半之后,公交车没了,刚加完班的小白领回家,正规出租车不去燕郊,不坐黑车,可怎么回得去?”
因此她建议,是否可以考虑,从大望桥周边向通州、燕郊方向增加公交车班次、增加线路,或者是实行更加灵活的“定制公交政策”。“现在定制公交的费用比较高,要是费用特别昂贵,对经济并不宽裕的燕郊通勤族就成了鸡肋。还不如将定制公交的服务档次降低,并不一定要求每个人有座。人数增加一点,价格降低一点。特别是在大望桥这边的末班车收车之后,允许常年加班的小白领们定制一辆回家的车,价格可以由公交公司根据市场需求灵活掌握,这样通过价格杠杆,既解决一部分人的通勤需求,又减少了现在930路的客流压力。”《北京晚报》对秦教授的建议刊登以后,她还曾接到不知名的群众打来的电话表示感谢。
“高度的责任意识是人大代表履职的核心美德,重要的是植根于自己内心对其身份应尽的社会责任或义务的一种认同、敬重的情感态度与道德诉求,并把自觉履行这种责任看作自己的使命。”秦教授在《人大代表的履职美德》一文中这样写到。
 
    如今,秦红岭教授还在教学、科研和社会公益的各个岗位上忙碌着,用辛勤地汗水将每个闪光的日子串联起来。正如她自己所说的,“每一个人生阶段、每五年、每三年、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周,甚或每一天,我都在心里给自己默默设定一些或大或小的目标,并以此行动,让生命充沛。只要勤于行动、善用时间、专注做事,成功与美好就在你专注地将点滴目标付诸行动时,不经意地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