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希岗,民盟盟员,北京建筑大学建筑学院设计艺术系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建筑大学建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设计学学科负责人,中国矿业大学、山东枣庄学院客座教授,中华文化促进会剪纸艺委会副主任,中国文联华夏文促会非遗委员会副会长,中国出版协会装帧艺委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协会会员,中国书画研究院委员,现代剪纸艺术研究院院长,《读者》特邀插画家等 。1985-1989中央工艺美院装潢艺术系大学本科,2000-2003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设计学-视觉传达设计方向、传统手工艺创新设计方向等。
三十五年如一日,剪出“东方宇宙观”
“故乡和童年的记忆是我作品的底色,也是我灵感的来源。” 赵希岗说。深受传统文化熏陶和工匠精神影响的赵希岗出生在山东潍坊的一个工艺世家。从事印染工艺的爷爷,专心于书法、雕刻的父亲,让他从小就和书法篆刻、绘画雕塑、民间艺术等传统文化结缘,对民间工艺和文化有了深厚的理解。
1985年,赵希岗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正式迈进艺术殿堂的大门,接触到了中西方文化,受到了吴冠中、刘巨德等先生的熏陶,在大二插画艺术的课程中,他借助长期积淀的文化和民间传统艺术,选择富有新意的剪纸来表现自己的想法,创作出作品《白蛇传》,这是赵希岗剪纸生涯的处女作。在后来的毕业设计中,他选择将《山海经》融合剪纸形式和当代艺术设计创造出全新的作品,获得了导师好评。自此,他离新剪纸艺术越来越近。
工作之后,赵希岗始终没有放下心爱的剪纸艺术,耕耘不辍。他说:“当我拿起了剪刀,我就只和自己对话,世界就变得安静了。”三十多年来, 赵希岗在剪纸这一传统工艺领域里不懈努力,终于摸索出了一条融会传统艺术精神与现代艺术表现语言的新剪纸之路,其个人成果令人瞩目。
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称赞赵希岗新剪纸艺术
赵希岗新剪纸艺术作品获全国剪纸艺术大展、全国美展、全国设计展、全国雕刻艺术展各类奖项数十项,举办个人新剪纸艺术展20余场,新剪纸创意作品亮相国际奥委会平昌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会开幕式,得到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先生的好评。
赵希岗通过剪纸想传递的是:传统文人字画一以贯之的东方宇宙观。在纸面那方“宇宙”中,俗与雅、东方与西方、欢快与节制之间有一种平衡。比如,在他的代表作《四季歌》中,逾5米的巨幅彩纸上,密林繁茂,自然空灵而诡谲,但藏匿其间的动植物却连接了山海与四季,回归了人间的烟火。赵希岗认为,东方式美学和现代艺术理念是相通的,“两者的共通之处是富于人情味和关心自然的情怀”。以和为美的东方哲学在他的剪纸作品中随处可见。比如,《三国演义》里“草船借箭”,本来是一场战争,谁知道,鱼啊、鸟啊快活地随箭支飞向化了妆的稻草人……他作品中别具一格的中国美和东方哲学观,被读者评价“用现代的风格表达传统文化”。
赵希岗剪纸作品《四季歌》
与《读者》的不解之缘
近日,《读者》在创刊40年之际举办“《读者》插图大型线上文献展”,专门开设“赵希岗卷”专题,展出其20余幅新剪纸插画作品,展现了赵希岗多年来为《读者》做出的艺术成果。
赵希岗为著名作家贾平凹在《读者》的文章创作插画
早在2008年,《读者》副主编任伟先生,在看到赵希岗作品后十分欣喜,专程到校拜访他,很快便在《读者》封二刊登了他的第一幅作品《老鼠嫁女》以及后面的一系列十二生肖剪纸作品。2014年《读者》杂志又正式邀请赵希岗作为特邀插画家,专题创作刊内著名文章的插画,至此,赵希岗新剪纸与《读者》插画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13年来,赵希岗为《读者》创作新剪纸插画300余幅,多次为贾平凹、费孝通、毕飞宇等文学、社科类著名作家、学者创作新剪纸插画,获得了广泛赞誉。
“读者如花朵、田野、理想殿堂,给艺术家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为《读者》创作插画的过程中,我的创作思路得到了拓展,视野也更为开阔。”赵希岗教授说,“在十余年的创作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风俗人情类、人文哲理类、自然情怀类等不同内容的艺术形式。”其新剪纸艺术作品逐渐成为《读者》插画中一种特有的、艺术个性鲜明的文化标识,受到读者们喜爱,为此《读者》专门与赵希岗商议,多次为他的新剪纸艺术作品开发了一系列《读者》文创作品。
“剪出”世上最美的书
“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作者和艺术家用工匠精神和精湛的技艺造就了一部部划时代的美术经典作品,成就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和专业的品牌形象。”9月27日,人民美术出版社在成立70周年之际,在向优秀作者的致敬辞中这样写道。在人美社公布的“人民美术出版社成立70周年优秀作者”名单中,赵希岗赫然在列。作为新剪纸艺术的开创者,赵希岗也是一名多产的作家,在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等国家级出版社有多部优秀著作发行,受到国内外读者的广泛赞誉。
《剪纸的故事》:德国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获奖书籍
2012年,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叫做《剪纸的故事》的书获得了当年德国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奖,这本书的作者正是赵希岗教授。透过“世界最美的书”,我们在《剪纸的故事》中能够充分地看到中国民族艺术中均衡对称、圆满丰富、虚实相生、富于感性化夸张、静中求动、动静相间。他作品中表达的别具一格的中国美和东方哲学观,被读者评价“用现代的风格表达传统文化”。
2015年赵希岗教授参与创作的绘本《兔儿爷丢了耳朵》入选年度“中国最美的书”, 并于2020年人选“中国最美绘本”。该书是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阳光绘本馆“中国红绘本”的一员,是一本讲述“中国故事”的图画书。故事以中秋节为背景,记述了儿时的一段美好记忆,中国民间传统气韵跃然于纸上。著名儿童文学家金波在文稿完成后,由赵希岗以剪纸的形式表现了本书的故事。
剪纸故事中的“中国红”
2021年3月31日,由赵希岗参与创作的新书《中国有了一条船》在京正式发布。这是国内首部写给儿童的,以歌颂“红船”精神、构筑美好中国梦为主题的长篇励志原创诗歌。作者董宏猷以宏大的史学视野,放眼中华文明进程中的船文化,以史观今,为中国儿童打造诗世界之中的中国梦。作为本书的一大亮点,书中使用了20幅精美新剪纸艺术插画,书中插画全部由赵希岗教授经过思考查阅资料,一气呵成,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历史长河中多个经典文化故事,书中的剪纸插画用韵味十足的剪纸艺术语言阐释红船精神的源远流长,颂扬红船文化深处的中国精神。
《中国有了一条船》:赵希岗创作的《红船》
“作为一名新剪纸艺术家,用新剪纸作品展现红色文化、传递中国精神是我的使命。”为了庆祝建党100周年,赵希岗教授设计创作了30余幅红色文化主题的新剪纸艺术作品,并希望通过艺术展览、文化讲座、文创产品等形式对红色文化和中国精神进行传播和推广。同时,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他致力于将新剪纸艺术带入课堂中,“在课程中传授传统手工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将红色文化和中国精神融入课堂教学和人才培养是我职责”。
剪出自然之趣
在赵希岗的精神世界里,中华传统文化占据着全部。他的新剪纸艺术融合“中华传统文化”“当代艺术”“现代设计”三个方面的重要因素,但其根本底蕴是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作品运用中国写意精神将自然生命融合到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形成自然情趣是其重要视觉形式语言之一。其中十二生肖、二十四节气恰是赵希岗教授创作的一系列作品中最精华的代表。
赵希岗剪纸作品:《十二生肖“马”》
例如,赵希岗二十四节气系列作品中的《大雪》,一幅一米有余的素白厚纸,剪刀由外及内、一刀到底,描绘出雪境中蛰伏的虎、兔、蛇、鸟和被厚雪压弯的松枝。但是,观众得花费一些眼力,才能在漫天大“雪”里找出它们——有时,你以为是压弯的长草,定睛一看,才发现那是两只对眠的白兔耳朵。
赵希岗剪纸作品:《二十四节气之“大雪”》
纸间美意,走向世界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新剪纸艺术和新剪纸创意设计走向世界,是我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赵希岗说。
2020年1月9日,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与北京建筑大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交流计划·中华剪纸艺术项目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举行。赵希岗与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一道,致力于打造中华剪纸艺术人文交流品牌项目,促进中外人文交流事业的发展。这一合作项目重点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既注重中国民间传统剪纸艺术的传承和保护,又能推陈出新发展现代建筑艺术,从内容上、形式上更加突出反映现实生活,共享时代精神,展现中国文化自信,进一步深入挖掘中华剪纸艺术的形式和内涵,在中外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中发挥作用,使中国的剪纸艺术走向世界,从各美其美到美人之美,最终实现美美与共。
2021年3月北京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副部长于甲川一行来校参观赵希岗工作室,希望赵希岗教授参与并承接艺术冬奥相关项目,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为北京冬奥会助力。目前,赵希岗有关生态冬奥、人文冬奥的新剪纸艺术主题创作,已经基本完成。
赵希岗教授向北京国际和平文化基金会赠送剪纸作品
2021年9月17日,“和·美”——赵希岗“一带一路”新剪纸艺术展亮相第八届“和苑和平节” ,在活动现场,赵希岗为40余位各国大使展示新剪纸艺术作品,并向北京国际和平文化基金会捐赠了一幅题为 “盛唐韩滉五牛图创想之俯首孺子牛”的新剪纸作品,作为和苑博物馆永久馆藏。赵希岗本次展出作品紧紧围绕着“和”与“美”主题,以“和美世界”“中华和美”“节气之美”以及生命命运共同体之“动静和乐”系列等四个主体,诠释了艺术与文化在共建“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